前幾天,記得我還很歡樂的講說終於可以利用食物寫題了……

是這麼說沒有錯,但是今天的題目反而令我煩惱再三,再三煩惱。

--我「會吃」,這個我知道;但我也知道我壓根兒就是不會做飯。

這是遺傳。(耶?)

小時候只要遇到那種要我寫「媽媽的菜」或者是「媽媽的味道」,我都乾笑苦笑。

到現在,我還是認為出題的對方性別歧視太過於嚴重了(你也把對方想的太嚴重了)。

 

媽咪的菜啊,就是兩道:咖哩飯以及炒青菜(近五年來學會的),為什麼是咖哩?據說是因為咖哩飯只要東西切一切放個咖哩塊,加上好用的電鍋一台就可以了。所以母親節前後,當我每次看到這樣的作文題目,或是相類似問題都忍不住的想,為什麼要問媽咪?老爸不可以嗎……

雖然說從小到大就是料理那幾道肉類,過去的鐵板燒,今天的紅酒摻牛排。(笑)

這樣說來。

不諳廚藝,是我們家的傳統。XPPP

……好吧,不完全是的。至少再上一輩的奶奶和阿嬤都是廚房中的箇中好手。

那為什麼會造成食物斷層的情況出現呢?唔,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由「媒體」所「轉述」的「李家同」先生的發言?比方說今天瘋狂轉寄的這一篇。(聯合報╱記者范榮達)文章寫的多麼偏激多麼引人憤怒不是重點,重點是當中的一句話,「大學微積分有漫畫嗎?」所代表的價值觀。聽到這句話,我忍不住浮現出宋朝遺毒四個字來,不管政府推廣多久,我們的心中仍然執迷不悟的相信,這世界上沒、有、「行行出狀元」一事,狀元是經由考試才可以得到的。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。

從小時候大人們就開始灌輸我們,這次考多少有什麼獎賞、考了幾分的某某某好棒,或者只要考上好高中、好大學就可以一輩子輕鬆無憂了。

但明明,經歷過的人都知道,事情「並、不、完、全」是這樣。

在之前的幾篇文章中,稍稍的提到去考試的情形,在這裡直接講明好了,我去報考了四等書記官的考試,查詢自己座位的時候就有點遲疑了,只是一個地區、只是一個地區裡面的一個考場,考場中有一千六百人要跟我一同廝殺。跟之前經歷過的考試一樣,我從不認得他們;不一樣的是,我看到了廣大的年齡層,由於高中畢業就可以報考,比我小的人自然存在,比我大的人,光隔壁就坐了一個阿伯級的人物。

為什麼會在這裡呢?

沒有去深究這個問題。只是考試的價值觀,從一千年前開始似乎就沒有更改的打算,我父母是這麼被教大的,「你只要讀書,就好了,其他的我來弄就行了」父母果真是當中的佼佼者(至少,算是比我好上兩三倍的人吧),只是結婚之後,兩個人也什麼都不會,媽咪笑說,第一天晚上因為不會洗衣服而哭著像阿嬤求救,至今仍被阿嬤引為笑談。

外面的食物就暫且不講吧,遇到幾件令人傷心的事情,過往的餐廳不是除名就是消失,要不就是太貴不適合當日常的食物。看著口袋名單一天天的減少,很難過。果然在哪裡居住都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以代表性食物來說明,最喜歡奶奶煮的竹筍排骨湯,哪一天可以跟阿嬤的豬油拌麵一起配著吃,一定是天堂。爺爺不太講究吃的東西,但嗜糖的阿公以前也會煮很棒很棒的甜湯,裡面的料豐富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,也許可以當作天堂的飯後甜點,飯後一定要一口甜才有吃飽的感覺(提醒:不要攝取過量甜食,台灣水果也很甜,衝動前請多加考慮)。

媽咪當然是那一百零一種選項,偶爾也會心血來潮,印一下網路的食譜來折騰,通常是想吃宵夜的時候。其實更喜歡吃宵夜的是父親,減肥失敗的話一定是宵夜的問題,(最近幾天的鄉野傳奇:半睡半醒,睡眼矇矓中,看見了雪糕被拿了出來,眨眼想看清楚,卻只剩下雪糕棒了)也會熱一些包回來的火鍋湯品(姑丈說我們家人都喜歡咕嚕咕嚕那種放在火上煮的東西),或者大刀闊斧的煎起牛排,鹽巴放的好像不用錢似的,下酒用。

此外我弟煮的出很棒的水煮蛋,我妹弄得出很不錯的基礎食物,而我?勉強會下點水餃吧,沸水後小心翼翼的--之前第一次嘗試炸雞塊的時候把所有人都嚇到了,我直接用「丟」的,雖然現在知道應該要從邊緣慢慢的放下去,但終究還是弄點比較不容易受傷的食物比較好吧--「弄」下去,。但後來,很久很久以後我才知道,水餃的水,滾法是有研究的……難怪當初吃起來怪怪的。

我們家向來是隨興的。

選擇食物的原則:能吃的、好吃的、我敢吃的。

小金人擂台賽Day18私房菜食譜大公開

最後,無關緊要的附註一下:我習慣叫父親方的長輩為爺爺奶奶,母親方為阿公阿嬤。以前是為了方便我們記憶,長大以後是不想改。那個「外」字太令人見外了,這也是我討厭中國傳統的一點:男人結婚家裡多了一個人,女人結婚是換了一個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火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